杜甫七律《新秋》读记
(小河西)
此诗不见于杜集,《全唐诗》亦未收录,而是出自宋人编的《千家诗》。从诗意看,这首诗可能作于广德元年(763)秋。时杜甫居梓州。“新秋”可指七月,也可指今秋。例如:《戊申岁六月中遇火》(东晋-陶潜):“迢迢新秋夕,亭亭月将圆。”《拟咏怀诗》(北周-庾信):“残月如初月,新秋似旧秋。”
新秋(或杜甫)
火云犹未敛奇峰,欹枕初惊一叶风。
几处园林萧瑟里,谁家砧杵寂寥中?
火云:火烧云。太阳刚出或将落时,天边云彩像火烧过一样。《锦带书十二月启》(梁-萧统):“冻雨洗梅树之中,火云烧桂林之上。”《苦热行》(唐-王维):“赤日满天地,火云成山岳。”
敛:收敛。《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》(杜甫):“孤城返照红将敛”。
一叶风:秋风。《淮南子-说山训》:“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。”《秋夜馆中醉后作》(唐-张登):“一叶惊风风已凉,华灯照夜夜何长。”
砧杵:指捣衣石和棒槌。制作冬衣用。常在秋夜进行。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》(南北朝-何逊):“萧索高秋暮,砧杵鸣四邻。”
萧瑟:形容冷清、凄凉。《九辩》(诗经):“悲哉!秋之为气也。萧瑟兮,草木摇落而变衰。”《观沧海》(汉-曹操):“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”《燕歌行》(魏-曹丕):“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,群雁辞归雁南翔”。
大意:火烧云仍未收敛它奇特的山峰,刚斜倚枕头,惊讶地感到一阵凉风。(秋天早晚较凉是自然现象。杜甫年老体衰,对冷风敏感。)园林有几处已显出萧瑟的秋气,谁家已响起寂寥的捣衣砧声?(还不是“万户捣衣声”。“几处”、“谁家”说明程度。初秋实景。上句所见,下句所闻。)
蝉声断续悲残月,萤焰高低照暮空。
赋就金门其再献,夜深搔首叹飞蓬。
蝉声:蝉鸣。《赠白马王彪诗》(魏晋-曹植):“秋风发微凉,寒蝉鸣我侧”。
萤焰:萤火;萤光。《和衡阳王秋夜》(南北朝-张正见):“萤光连烛动,月影带河流。” 《秋日学庾信体》(唐-李世民):“蝉啼觉树冷,萤火不温风。”《秋夕宴李侍御宅》(唐-许浑):“蛩声闻鼓歇,萤焰触帘回。”
金门:汉宫门,又叫金马门。学士待诏处。《洛阳道》(南北朝-徐陵):“东门向金马,南陌接铜驼。”《玉壶吟》(李白):“世人不识东方朔,大隐金门是谪仙。” 其:期待。
飞蓬:指遇风飞旋的蓬草。喻漂泊的身世。亦作转蓬。《商君书-禁使》:“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,乘风之势也。”《寄司马山人》(杜甫):“关内昔分袂,天边今转蓬。”
大意:蝉声断断续续在残月下悲鸣(蝉鸣于盛暑,入秋则鸣声渐衰)。萤火上下闪烁飞动映照夜空。(蝉声为所闻。荧焰为所见。“残月”、“暮空”,是实景也是表达主题的意向。)期待着再次到宫门献计策(杜甫以前曾献《三大礼赋》),夜深搔首感叹迟暮之年如飞蓬。(“残月”“暮空”也是在为尾联的“叹”铺垫。)
诗意串述:这首诗前三联按顺序写新秋黄昏到夜晚景色。首联总写新秋临至,中二联分别从四个方面细写新秋。主题词是“萧瑟”、“寂寥”、“残月”、“暮空”。末联悲叹夏去秋来、光阴荏苒、人老发白、漂泊无依,心中抱负无从施展。首联下句一“惊”,尾联下句一“叹”。惊的是很快要“草木摇落而变衰”。叹的是暮年漂泊如飞蓬。此或即诗之主旨!此诗说到“其再献”。杜甫刚到成都时,应没有“其再献”的想法。宝应元年(762)代宗上台后,人事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,严武回朝,蜀地很多人回朝,“一行白鹭上青天”。杜甫或萌发“其再献”想法。广德元年末,严武重新镇蜀,后来杜甫也确实重新出山。如此诗确为杜甫所作,则或作于广德元年(763)秋,时杜甫尚在梓州、阆州间漂泊。此诗章法周密,体物细致,虽不能确定是杜诗,确有杜诗影子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